王昭君,名嫱,字昭君,乳名皓月,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,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(今湖北兴山县)的一户平民之家。公元前38年,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。公元前33年,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交易平台股票,昭君远嫁匈奴。三年以后呼韩邪死,昭君又遵从胡俗,复为后单于之妻。昭君死后,葬在当地,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,世人称之为“青冢”。
正史、野史均有昭君出塞的记载,但是,这些记载只记其事不说其因,让我们感觉很困惑,比如昭君为何出塞?汉元帝为何没有留下她?她是被逼还是自愿?昭君出塞仅三个月后,汉元帝就去世,与她是否有关?我们一一来分析!
昭君为何出塞?
据《汉书·元帝纪》记载: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亲,汉元帝特地下诏:“赐单于待诏掖庭,王嫱为阏氏。”就是说呼韩邪单于主动与汉朝修好,愿意为汉朝保卫边塞,获得长久安宁。汉元帝特将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嫁与呼韩邪为妻。又据《后汉书·南匈奴列传》记载“时呼韩邪来朝,帝敕以官女五人赐之”。
展开剩余86%看来是,为维护汉匈和平,皇帝下旨,将王昭君作为和亲宫女之一,赐予匈奴单于。
“貌为后宫第一”的王昭君为何没有被汉元帝留下自用呢?
《后汉书·南匈奴列传》记载说:“呼韩邪临辞大会,帝召五女以示之。昭君丰容靓饰,光明汉官,顾景徘徊竦动左右,帝见大惊,意欲留之,而难于失信,遂于匈奴。”从这段记述来看,汉元帝并非没有留下王昭君自用的打算,只是怕失信与匈奴,只能忍痛割爱。
由此观之,汉元帝在把王昭君示之与呼韩邪之前,没有见过王昭君本人,那汉元帝又是靠什么选择秀女充实后宫的呢?就像那些烂大街的后宫剧一样,面对美人如云,佳人遍地的后宫,皇帝本人根本没有精力亲自“面试”,只能“请”别人代劳,代劳的人无非就是那些掌权的太监、嬷嬷,而汉元帝采用的方法比较奇葩,他采用的办法是,命宫廷画师给宫女画像,他再从这些画像中选择意中人。
这样多出的环节就成了一个美差,因为宫女若想被九五至尊选中,不仅自己的“本钱”要够雄厚,还要画师把自己画的美貌,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宣传之人也得要正面宣传,所以就有了毛延寿索贿一说。
据晋人葛洪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元帝后宫既多,乃使画工图形,案图召幸之。诸宫人皆赂画工………独王(嫱)不肯,遂不得见。”
就这样,王昭君因不向宫廷画师行贿,毛延寿就将其画成了一个满脸黑痣的丑妇,严重误导了汉元帝,导致他在没有一睹真容的情况下,示之于匈奴单于,“(王嫱)及去,召见,貌为后宫第一,善应对,举止闲雅。帝悔之。”
王昭君出塞是被逼还是自愿?
《后汉书·南匈奴列传》记载:“昭君入宫数岁,不得见御,积悲怨,乃请掖庭令求行。”
看来昭君和亲是因为“不得见御,积悲怨”而自请出塞,由此才会“丰容靓饰”,就怕呼韩邪看不上自己,而精心装扮,并不存在强制、胁迫或者诱拐之意。
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,匈奴蛮夷,塞外苦寒,王昭君自请出塞令人很难相信。但仔细一分析,昭君此举并不是很难理解。
作为一名“貌为后宫第一”的宫妃,王昭君自然也希望受到皇帝宠幸,但当时的昭君已“入宫数岁”,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见不着皇帝,与其老死宫中,不如去塞外碰碰运气,对她自己来说,和亲匈奴不失为明智的选择,古代许多有识之士也指出了此点。如白居易在《王昭君》诗中说:“君王若问妾颜色,莫道不如宫里时。”王安石也写道:“家人万里传消息,好在毡城莫相忆。”这些虽然都是后人的代笔语气,却正确揭示出王昭君乐观以对,并不悔嫁的一种心态。
既然王昭君远嫁异乡是出于自愿,那么为何后世数不清的“明妃曲”、“明妃怨”以及五花八门的戏剧作品中,王昭君总是一副悲悲切切,哭哭啼啼的怨妇形象?比如传统剧目《汉元帝哭昭君》、《昭君出塞》、《吊琵琶》、《昭君梦》等,王昭君无不泪眼汪汪,愁容满面。
王昭君之所以成为这副模样,应该说与人民群众普遍同情王昭君有关。人们普遍认为,王昭君如此美丽,居然不受皇帝宠幸,又远嫁异邦,值得同情。于是文人们便顺从了这种同情,把本来刚直泼辣、敢做敢为的王昭君形象软化处理,将其塑造成合于封建礼教的贤良淑女,装扮成远嫁姑娘的模样,这样,让昭君多流几滴眼泪也就很自然了。
汉元帝之死是否与王昭君有关?
汉元帝是死于公元前33年五月,也就是昭君出塞后三个月(昭君出塞是在前33年2月)。史书记载,汉元帝是病死的,但从他还有色心留昭君自用来看,最起码他并不觉得自己年老体衰、疾病缠身以至命不久矣,然而仅仅三个月后汉元帝就突然死于疾病,难道仅仅是巧合?
我们要看元帝之死是否与昭君出塞有关,就要看昭君出塞后的几个月发生了何事?
第一件事: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昭君出塞没几天,汉元帝就下令彻查当年的画像问题,一个月后,画工毛延寿、陈敞,杜阳望“同日弃市”。
第二件事:汉元帝去世后,继位的是刘骜,也就是那位被认为是为王莽篡汉留下祸根的汉成帝。据载,汉元帝去世前一个月,曾对亲近之人说,“乱我家者,太子也”,也就是说当时汉元帝有废太子刘骜的打算,但是没有来得及实施。
第三件事:刘骜继位后不久,大宦官、中书令、权臣石显就被夺职下狱,后又死于归乡途中。(石显先是被明升暗降,做了太仆,然后就被人告发,有点像和珅被嘉庆夺权的过程。)
三件事好像是“风马牛不相及”,毫无联系,但我们一分析,大家可能就能看出一点端倪。
首先,三名画师同时被汉元帝以欺君之罪问斩,说明他对于此事极为愤怒。
其次,汉元帝大张旗鼓地彻查此事,难道仅仅查出了三名画师?要知道,给宫妃画像并不是小事,又怎会被区区宫廷画师一手遮天?更何况挑选五名宫女出塞又不是毛延寿的职责,这里面又怎会没有内宫掌权之人的影子?而大宦官石显正是内宫掌权之人。
第三,汉元帝为何会突然有更换太子的打算?他为何在没有付诸实施的情况下突然去世了呢?是不是有人弑君?而石显恰好是最积极拥护皇太子之人。汉元帝是否是因为在昭君出塞一事上对石显不满,而打算废掉被石显拥护的刘骜呢?要知道石显继任中书令之后,在朝堂上已是一言九鼎,“重足一迹”。元帝虽为天子,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,元帝要想治石显之罪,并不容易。而石显是否也察觉到元帝已不再信任,想要及时除掉元帝,而让自己支持的刘骜继位呢?
第四,刘骜刚即位,为何要冒巨大风险除掉支持自己的石显呢,是不是刘骜或者是太后王政君已经发现石显弑君?
有点乱,我们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串一下,看小编说的是不是有点道理。
王昭君出塞,汉元帝非常愤怒,结果一彻查,发现自己非常信任的石显在此事上竟然欺君,但又忌惮于石显已是尾大不掉,因此斩了毛延寿,以麻痹石显,想徐徐图之。但在内宫有巨大影响力的石显知道了汉元帝有废太子的打算,也察觉到这是针对自己而发,因此先下手为强,毒杀了汉元帝,结果不想,自己支持的刘骜或太后王政君感受到了石显的权力之大和无所顾忌,因此先下手为强,除掉了石显。
如果这个推理成立交易平台股票,王昭君出塞还真是与汉元帝之死有莫大的干系,或者说王昭君就是此事的导火索。
发布于:天津市